向改革要动力 为发展添活力——专访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唐硕

发布时间:2025-01-08 17:35

编者的话

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立足发展所需、突出问题所在、着眼群众所盼,系统谋划了新征程上南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阆中市如何抓好贯彻落实?如何向改革求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唐硕接受了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

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机制,抢滩布局“新材料、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完善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机制,支持传统企业“智改数转”和设备更新,推动张飞牛肉、保宁醋、加加酱油新上生产线项目,让传统企业“老树新芽”、再现新机。

优化重点产业巩固提升机制,推动“新能源摩托”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摩托坐垫、线路总成等配套企业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有效提升新能源摩托“阆产化”率。

深化工业园区综合改革,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实施“标准地”出让措施,落实园区事项“园区办”,优化园区“十五分钟生活圈”,提升园区“一站式”服务能力。

健全工业企业招引机制,落实“全员招商”模式,探索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匹配度。

大美阆中。

记者: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对南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阆中如何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唐硕: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是南充“三期叠加”历史阶段,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系统安排南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明确部署“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政治性、指导性、针对性特别强。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围绕南充市委安排部署的改革重点,严格落实责任制,系统谋划任务单,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目前,阆中谋划推进重点改革事项267项,全面完成国省改革试点任务20项,成功争取国家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县、省级特色产业工作典型县等改革试点机遇。

工业集中区一角。

记者: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将“优化工业立市推进机制”作为改革重点,阆中如何以改革为牵引做好“工业强市”这篇大文章?

唐硕: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工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活。我们将“工业强市”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聚焦“再造一个阆中工业”目标,践行五个方面改革举措。一是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机制,抢滩布局“新材料、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二是完善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机制,支持传统企业“智改数转”和设备更新,推动张飞牛肉、保宁醋、加加酱油新上生产线项目,让传统企业“老树新芽”、再现新机;三是优化重点产业巩固提升机制,推动“新能源摩托”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摩托坐垫、线路总成等配套企业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有效提升新能源摩托“阆产化”率;四是深化工业园区综合改革,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实施“标准地”出让措施,落实园区事项“园区办”,优化园区“十五分钟生活圈”,提升园区“一站式”服务能力;五是健全工业企业招引机制,落实“全员招商”模式,探索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匹配度。

四川建雅摩托生产车间。

记者: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我们知道阆中文化旅游独具特色,在“文化旅游”方面阆中有什么改革新举措?

唐硕: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深化文旅改革、促进文旅融合,连续举办汉服纪、龙舟赛、马拉松、春节文化活动等文旅品牌活动,发布“红色研学”“阆苑古都”等12条精品研学线路,争取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基本构建“传承有载体、四季有活动、处处有精彩”的文旅发展格局。接下来,阆中将抢抓“春节申遗成功”的有利契机,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办好2025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文旅吸引力;优化文旅业态培育机制,创新设计旅游线路,培育塑造新兴业态,办好微赛事微活动,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演艺节目,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力;完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构建“安全、有序、满意、舒心”的旅游环境;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矩阵式宣传体系,优化“火车票、飞机票换门票”联营销售办法,“链接”国旅、中青旅等国内知名旅行社,不断提升营销推广效果。

阆中古城机场航站楼。

记者:南充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阆中如何围绕破解民生难题深化改革?

唐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我们将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体系,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收入;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高考综合改革为牵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总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医疗次中心;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优化“一老一小”、住房保障、生育支持、兜底帮扶等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筑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20250108_2064127_ext.html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